——“小米+步槍”的“干活”!
前些天看到宮岐俊在南方周末上說:他不是領袖,他也不贊成中國的年輕人先是給日本的動漫界做畫工,因為早期的他們也這樣被美國的動漫企業拿著錢來雇用過,傷自尊的事。那么崛起是一個什么樣的概念呢?我們的問題在哪里呢?(該文本網鏈接:宮崎駿答中國媒體:動畫加工是屈辱) |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這句話是亙古不變的道理,放之四海而皆準?墒墙裉,“兼容”這個目標放到中國的動漫來看,似乎就不盡如人意。換句話說,從近年國產動漫的成果看,中國動漫遠沒達到“!钡男逓椋浴凹嫒荨钡靡膊辉趺礃。傳統的不傳統,西方的不西方,日本學徒做個十足,只是沒成中國師傅。就像一臺“攢”成的組裝電腦,一直在煩惱“兼容”與沖突的問題。
《寶蓮燈》
回顧近十年國產動漫的修成史。2000年上海美術電影制片廠的《寶蓮燈》可以說是夠傳統了吧——中國題材、中國元素、中國制造。在制作過程中就一直回顧《大鬧天宮》的輝煌,可等到做出來時卻偏偏“兼容”了一個不中不西的洋猴子。論動畫場面,沒有《獅子王》的宏偉;論古典,除正面人物形象保持傳統風格,幾個反面形象(包括配角)卻不統一,不討好;論精致,論現代,光影添加、場景繪制、人物動態和鏡頭變化稍顯層次簡單,不夠連貫;論情節內容、性格塑造,都還需要推敲。總之就是不中不西、不土不洋、不倫不類、哪哪不靠,一“四不像”境界。說句題外話,凡是有點傳統根基的領域,甭管深淺,都得嘗嘗“中西合璧”這個黃連,幾乎已成慣例。國畫如此,戲曲如此,動漫亦如此?梢韵胍,在草創初期,受到當時輿論的影響,制作組未能夠深思熟慮——既想遵循傳統又想靠攏現代,——定位不明,造成了魚與熊掌不能兼得的局面。到后來也只能大擺中庸之道,各占一半,勉強“兼容”,最終亦導致實際操作層的夢魘。
2006年,由深圳環球數碼公司推出的創國產動畫史投資之最,耗資1.3億元,花6年時間打造的首部三維動畫電影《魔比斯環》,被稱為中國動漫業里程碑式的開山之作,據說實現了民族動漫產業的歷史性突破。題材、元素和制作夠西方了吧,事實上的確是有突破——技術上的、“中西合璧上”的——西方師傅+中國學徒!皫熞拈L技以制夷”用到這上頭去了。除了耗資1.3億元的學費和三維技術上學徒的自我滿足,似乎看不到這兩者之外的其他東西。若說出師,還為時尚早。拼技術,學《大話西游》里的“八戒”說話,“終究是差了一點點”;拼內容,照搬西方的一套,卻也沒搬來精華。別說民族自覺意識強烈的全國人民看著別扭,好萊塢那里也不買賬。費了不小的力氣搬起了石頭,搬起石頭也要有本領的,花了足足6年的時間,但是別砸自己的腳呀。最讓人不解的是千呼萬喚始出來的“國產”,竟然活人大變臉,一副“洋”面孔,看得大家一頭霧水。3D技術我們要學,3D電影我們要有,可那絕不意味著3D形象不是中國的。這可能就是國人最無法忍受的地方吧。
平面設計
工業設計
CG插畫
UI交互
室內設計
建筑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