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師不該是社會旁觀者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方曉風
中國經歷了30多年的高速發展,設計的作用越來越得到大家的認可,但是設計到底能夠做什么,設計師怎么看待自己,還是有很多不同的見解。
我們學院的同事談起設計,說設計師有一種“設計師人格”,這個“設計師人格”怎么解釋呢?就是“乙方性格”,因為設計師永遠是做乙方的,設計師總是被委托來做事情,所以,從某種程度上來說設計師被認為是一種被動的職業,而不完全是一種主動的職業。也就是說,設計師可能是一個附庸,是一個工具,而不是一個真正的被關注的對象。所以,今天論壇的主題談設計走到十字路口我們該怎么辦,非常有遠見。
2010年我在米蘭看到英國皇家藝術學院學生的一個攤位,上面有一句口號非常吸引我,翻譯過來就是“太多的無事可干”。如果設計只是一種形式游戲的話,如果設計只是資本的附庸,如果設計師永遠只是一個工具的話,那的確在這個時代,設計就成了沒事找事。因為我們的文明積累到今天這個程度,實際上沒有設計,大家的生活水平也不會下降太多。所以,設計到底是什么,對學設計的學生來說,他們面臨著更大的困惑。
但是,當喬布斯去世的時候,《紐約時報》評論喬布斯時給他的頭銜不是說他是一位偉大的企業家,而是說他是一位偉大的設計師。我覺得這是一個非常有意思的現象。因為媒體授予他設計師的頭銜并不是貶低,而完全是褒義。所以,從這個例子我們可以反過來思考“設計師”這三個字意味著什么,“設計師”這三個字其實意味著社會對設計的期待。所以,喬布斯樹立的形象是強調創新、改變世界,當然這不一定是設計的全部,但是我們可以感知到這正是社會向設計師提出的要求之一。因此,設計師的主動選擇,包括設計師對現實問題的綜合判斷,設計師對社會創新的投入,實際上是我們未來更應該考慮的問題。
下面我來介紹一位學生的畢業設計。他這個選題非常有意思,他選的是北京雙榆樹南里社區,這個社區的特色是什么?這里全部是學區房。這在中國是一個非常特別的概念,因為海淀區是優質教育資源集中的地方,雙榆樹周圍更是優質教育資源集中的地方,所以,這個地方成了學區房中的黃金寶地。而這個社區的現狀是,一方面這里的房價非常高,另一方面這個地方又非常不安全,因為這個地方的交通很混亂,由家長接送孩子引發的交通困擾和社會治安問題非常嚴重。
這些問題可能很多設計師并沒有去關注,但是我們的學生在調研之后關注到了。這個學生首先對這些問題進行了梳理,然后有針對性地提出了分級解決方案,包括對家長的停車進行重新規劃,把校門口區域設計得更大一些,讓家長接送孩子時有一個臨時停留的場所,等等。這看上去并不復雜,卻能有效改變這個社區的現狀。這個對于街道零碎空間的再規劃、再利用的設計提案,對于其他同類社區無疑也有著借鑒作用。
那么歸根到底,在這個社會中,設計師的社會角色是什么?是涂脂抹粉的美工,還是唯唯諾諾的畫圖機器?是投機取巧的點子大王,還是故作姿態的先鋒眼?都不是,也可能都是。但他們首先應該是社會的一分子,知道自己的權利,也知道自己的責任,他們用作品闡釋自己的價值觀。當遇到難題時,設計師不應該怨天尤人、牢騷滿腹,而應該去調研,去觀察,去思考,去拿出自己的提案。設計師不是社會的旁觀者,而是社會的改良者,當不完美的現實橫在眼前,我們要告訴人們更好的可能性在哪里。
平面設計
工業設計
CG插畫
UI交互
室內設計
建筑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