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起“豬城”(Pig City)在鹿特丹動工建設,荷蘭建筑師雅各布·凡·瑞杰斯(Jacob Van Rijs)就打開了話匣子。近期在出席R+T Asia中國建筑與設計界年度風尚大典,并接受《第一財經日報》采訪時,雅各布詳細解釋了讓豬和人一起居住在摩天大樓里的“瘋狂”計劃。
按照雅各布的規劃,“豬城”由多棟塔樓組成,每座塔樓高622米,底部有避震結構。為了節約物流成本,塔樓緊挨著港口。每一頭豬在塔樓里都能分配到舒適的臥室,臥室連著戶外陽臺,陽臺上種植谷物。住在高層的豬可以一邊曬著太陽,一邊覓食,順便俯瞰整個城市的風景。
“豬城”還配有兩種特殊的管道,出欄的豬直接通過一種管道從樓上送到底層的屠宰場,加工、消毒之后,由物流中心的集裝箱直接運送到港口。另一種藍色的管道則是豬的澡堂子,旁邊種植著蘋果樹,不但能凈化水質,蘋果也是豬的點心。此外,樓頂的露天漁場也提供了豬所需的部分飼料。豬的排泄物由專門的裝置收集到建筑的頂端,一部分凈化后成為谷物和蘋果樹的肥料,另一部分經過化學處理產生的熱能,為整座建筑提供暖氣。當然,農戶和管理員可以居住在“豬城”里,人和豬的居住區域之間由透明的材質隔開,防止細菌傳播和住所氣味不佳。由于塔樓是半開放結構,居民隨時可以近距離觀察豬的生活。
荷蘭每年生產大約1650萬噸豬肉,是歐盟最大的豬肉出口國之一。荷蘭全國每年養殖1520萬頭豬,而人口為1550萬。如果算上谷物種植、豬肉加工在內,養一頭豬需要664平方米大小的面積。如果只用天然谷物養那么多豬,荷蘭75%的國土面積都只能用來種植谷物。上世紀90年代,歐洲一些地區曾出過肉荒。一名飼養了400頭豬的農戶,向海牙政府提出要把養豬場搬進市中心。他認為,豬作為人類的食物,不應該隔離于人類的生活之外。農戶的想法激起了雅各布的設計靈感,他和另外兩名合伙人所在的MVDRV建筑事務所設計的“豬城”,旨在一舉解決所有的難題。“豬很聰明,如果它能保持愉快的心情,產出的肉也會更加鮮美。”
也許只有地狹人稠、農業發達的荷蘭,才會培養出像這樣“膽大包天”的建筑師。當然,早在十多年前,“豬城”方案剛剛公開時,的確嚇跑了很多人,但引發的爭議體現出對相關議題的關注。
“豬城”的背后,不只是養殖業本身的問題,而是一個與城市向何處去休戚相關的命題。土地資源近乎捉襟見肘的城市中,居民以及發展經濟所需要的消耗資源仍在激增,建筑師該用什么方法來面對這個日益尖銳的矛盾?
和雷姆·庫哈斯(Rem Koolhaas)一樣,MVRDV建筑事務所極力主張,應在現有城市區域內實現建筑密度最大化,用堆積、層疊來解決城市“人口爆炸”的問題。雅各布他們對庫哈斯在其著作《迷狂的紐約》中闡述的“人口數量的增加和土地資源的日益稀缺,必然迫使建筑和城市向第三維發展”的觀點深以為然。庫哈斯的“以高密度建筑學策略應對城市人口爆炸的思想”,直接催生了以MVRDV為代表的新一代實驗建筑師派的 “密度實驗”。
“迷狂”中的邏輯
沃卓克斯(WoZoCo)老年公寓是“密度實驗”一個相當成功的個案。1997年應荷蘭政府的要求,MVRDV設計了阿姆斯特丹市郊的沃卓克斯老年公寓。看起來并不復雜的工程,讓雅各布和同事躊躇了一陣子。依照政府委托,MVRDV要在劃定的區域為當地55歲以上的老年人建造100套公寓。而根據荷蘭法律,老年住宅的層高受到嚴格限制,再去除住宅配套綠地,并且保證每套公寓至少有一間房間朝南擁有足夠陽光,滿打滿算,整塊街區最多只能容下87套公寓。剩下的13套公寓該怎么解決?效仿傳說中的巴比倫“空中花園”?
這個荒謬的想法卻成了一劑良方。雅各布回憶說:“當建筑模型通過了力學驗證,我感覺自己幾乎要飛起來了。”最終,MVRDV研發的懸挑式建筑結構,讓13套公寓“懸掛”在建筑物的北墻上。有同行譏諷說,這是讓墻面上長出了13個“瘤”。不過,沃卓克斯老年公寓正式揭幕時引發舉國轟動,數月之內,每個荷蘭人都在談論這棟奇異的建筑。沃卓克斯老年公寓的照片當時幾乎占據了所有建筑雜志和報紙的封面,連鮮少關注這個行業的知名時尚雜志也來湊熱鬧。
直到現在,沃卓克斯的懸挑式結構,仍被同行反復借鑒。其中,中國人最熟悉的,莫過于2010年上海世博會城市實踐區內,德國女建筑師克里斯廷·瑞姆切西(Christine Reumschussel)設計的“被動屋”。
代表整個荷蘭出征2000年漢諾威世博會,MVRDV建筑事務所的“密度實驗”也不再局限于建筑本身,他們更希望在建筑內部,利用高密度的優勢,締造出一個完整的系統。在這場探討“人·自然·技術:展示一個全新的世界”的博覽會上,他們在荷蘭館有限的空間里搭造了一個有序、緊湊的“立體花園”。真實的植物、沙土經過豎向層層堆疊,形成了一棟“三明治”般的40米高的塔樓。“屋頂花園”、“雨林”、“森林”、“根”、“園藝花圃”和“沼澤沙丘”,由上至下6個功能分明的樓層,加上貫穿始終、自給自足的風力發電系統和水循環系統,實際上構成了一個功能全面、空間利用極為高效的微型生態系統。MVRDV的荷蘭館不僅被評為那屆世博會最酷的建筑,也為其他建筑師打造城市綠色空間打開了全新的思路。
而現在的“豬城”,兼有懸挑式結構的造型,也在高密度建筑實現了部分自給自足,與前兩個成功的實驗一脈相承。
非空想烏托邦?
事實上,中國的各大城市也面臨著類似的問題。一些地產開發商也在嘗試借助實驗派建筑師的高密度建筑設計,解決城市土地資源緊張的問題。天津Solo青年公寓的開發商在雜志上看到MVDRV的作品,邀請他們設計了在中國的第一個作品。為了提高建筑密度,雅各布取消了一般居住大廈都會配備的群房。通常,群房的存在是為大廈居民提供餐飲、購物、洗衣等公共服務,但一般只有一二層樓。雅各布和同事在三幢獨立的公寓大廈的樓頂上,加蓋了一個連成一體的環形公共社區,這取代了群房的功能,而每棟大樓都有電梯直達樓頂。
不過,對實驗派建筑師來說,這僅僅是一個小規模的實驗。MVDRV的“豬城”引來中國知音——開發商馮侖的注意。他希望針對中國城市,做一個更大膽的密度建筑模型。于是,雅各布借鑒了梯田和丘林的結構,在1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規劃了10多座高矮、大小不同的山形圓錐體,將它們取名為“中國山丘”。這些圓錐體平均高度在400米上下,表面的紋理像梯田,一圈一圈往上延伸。人們居住在每一層的“梯田”中。各層“梯田”之間、各個圓錐體通過高速交通紐帶和傳輸系統連接。整個“中國山丘”的功能相當于一個衛星城市,能容納10萬~20萬人。
盡管根據雅各布他們的說法,“憑現在的建造技術,‘中國山丘’實現完全沒有問題。”但是“中國山丘”一旦實現,對社會形態將會產生什么樣的影響,目前還是一個未知數。而MVDRV在根據東亞城市居民的喜好,設計的“垂直村落”模型,則因為理想成分過重,未能像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的“馬賽公寓”那樣成真。
上世紀50年代建于馬賽市郊的這棟超級公寓,有面包房、副食品店、餐館、酒店、藥房、洗衣房、理發室、郵電所和旅館,屋頂有運動場、游泳池、幼兒園,暗含“村落”的概念。用雅各布的話來說:“根據我們的考察,東亞居民對現代主義倡導的分區管制和封閉式小區并沒有特別好感,反而對熱鬧的混合模式相當喜歡。”“垂直村落”在馬賽公寓的基礎上,用交錯堆棧的結構,改變了大樓的方方正正的乏味面貌。
對于這種烏托邦色彩濃重的建筑,國內建筑學家提出了批評意見。清華大學建筑學院副教授周榕認為:“很多建筑師其實并不太了解這個社會的真實運行方式,他們最熟悉的,其實是一套在圖紙上被建構出來的烏托邦的構成規律。”換句話說,在這些由設計精英一廂情愿搭建的高度理想的水晶框架內,現實社會中的血肉之軀注定無法棲身。
面對這類質疑,雅各布也自己的說法。“在很多人看來,那些還沒有成功的例子是烏托邦,屬于非理性的設計。但是我們在其中的邏輯很明確,新的問題需要新的解決方法,也許是人們從來不敢想象的。”雅各布回應說,四平八穩的庸俗設計肯定不是解決尖銳城市問題的良方。“如果連想象力都沒有,那才是最糟糕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