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的發展與社會的進步帶來建筑業空前的繁榮和建筑設計思潮的空前活躍。然而,地震、海嘯、洪水、泥石流……自然災害日益頻繁地擾亂著人類的正常生活,讓我們無從安居樂業。于是,如何面對自然,怎樣與自然和諧共生成為當今人類關注的重大課題。作為建筑師,如何處理好建筑與自然的關系,已經成為我們無法回避、必須面對的一大課題。
自然一詞具有兩重最基本的含義。在古希臘,自然是指事物自身具有的生長和運動的本性。在我國,自然被中國古代圣哲看作是包括人在內的萬事萬物遵循的自身之道,而不是迫于外力的一種自生自成的本性。自然是遵循著自身進化之道連續發展的時空統一體,是一個組織進化的有機整體。
在建筑領域,芬蘭建筑師阿爾瓦·阿爾托無疑是一位偉大的先行者,率先倡導自然再現的理念。早在1940年,他就曾寫道:“建筑師所創造的世界應該是一個和諧的、嘗試用線把生活的過去和將來編織在一起的世界。而用來編織的最基本的經緯,就是人紛繁的情感之線和包括人在內的自然之線”。
阿爾托熱愛自然,他設計的建筑總是盡量利用自然地形、自然光線,并使用自然材料,融合優美景色。既純樸自然,又散發著迷人的詩意。他的建筑設計理論和實踐使一代又一代建筑師關注自然界,研究建筑與自然的關系,尋求和諧唯美的意境和狀態。
與我們同屬于東方文化圈的日本,其建筑界對建筑與自然的關系有著更為深入的研究。新銳建筑師石上純也認為建筑與自然環境的關系是平等的,人類的生活應更具有自然屬性。“作為一名當代建筑師,我們需要繼續創造人為環境和自然環境的智慧鏈接。這兩個概念將更具現實意義,并且會對建筑師產生重大影響。這樣的話,我想城市與自然之間的界限就會被逐漸消除。群組建筑系統的建立將超越簡單的城市概念,人造元素也將逐漸占據重要地位,從而與自然界相融合。”石上純也設計的2008威尼斯建筑雙年展日本館明確反映了他的觀點。
作為在建筑實踐中持續探尋建筑與自然關系的中國本土建筑師,我們也得到了一個絕好的機會——為中國房山世界地質公園設計一座博物館。
這是一座專門為房山世界地質公園配備的,以科普展示內容為主的專業博物館。面對這樣一個項目,我們首先將其定位成一個應該與自然融合,并實現以建筑創意表現自然之美,以建筑空間展示自然特色的設計作品。
建筑最深刻的內涵是建筑師對自然的編譯。創作過程中我們和地質研究所的專業人員學習了相關的地質學知識。在我們逐漸通曉房山的旅游、地質、古人類等多學科知識的同時,用山川溝壑的形成演繹建筑體量,以形態的變化解釋多次抬升的造山運動,以溪流峽谷比喻虛實相生的建筑空間,用本地材料表現地域文脈……這一切造就了坡地之上崛起的房山世界地質公園博物館。它不只是完成了科普展示的使命,也充當了自然地貌的修復者和環境的梳理者。通過建筑師之筆,以一個萬余平方米的建筑為主導,梳理了周邊數十頃土地,使人們看到了一個完整延伸的世界地質公園。在建筑師的心目中,數十年后,當建筑蒙上歲月的痕跡,當青蔥的綠樹與周邊的果園和農田連成一體,人工已變成了自然,“生于斯,長于斯”,完美的融合終于成為了現實。
作為純粹的本土建筑師,我們希望從經史子集中汲取精髓。自然這一概念,首見《道德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經》里的注釋本《老子想爾注》稱“自然,道也”。道生五行,五行有曲直從革自然之妙,大道運化天地萬物,無不是遵循自然運行的規律,無不是得自然本源之功,又無不是返歸于本根。故曰:“道法自然”。
中國古代哲學思想對自然的認識決定了我們的城市規劃、園林設計和建筑設計都應遵循道法自然的原則。道法自然,就是自然的清靜無為,只要讓一切自然運變流行,不假造作,自由自在。“雖由人作,宛自天開。”這句話就充分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中人工設計與自然和諧相融的哲學思想。
我們在自然中進行建筑設計,懷著敬畏之心與自然對話。在滿足建筑所要完成的功能需求和情感需求的同時,與自然和諧相處,最終達到共生,是建筑設計的終極目標。建筑應作為一個平臺,一個人工與自然的互動平臺,人類不僅動手創建這個平臺,而且在這個平臺上與自然和諧相處,生生不息。
平面設計
工業設計
CG插畫
UI交互
室內設計
建筑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