抬望眼: 外國館 盡是中國元素
比較近幾屆世博會,包裝設計師李漁發現一個共性:中國元素運用進了各國場館設計中。在上海世博會,西班牙館用不同顏色的藤條板抽象拼搭出了“日”、“月”、“友”等漢字,表達設計師對中國文化的理解。波蘭館則用仿若中國民間剪紙的鏤空花紋外觀,讓光線穿過鏤空營造明暗錯落的效果。荷蘭館的“快樂街”特意擺成了中國傳統中的幸運數字“8”字形。“回看前幾屆世博會,中國的秦磚漢瓦、剪紙工藝等元素都能看到,甚至在展館中運用了周易八卦布局。這就不僅僅是迎合,而是學習了。”李漁對此深有感觸。
“當中國設計師都在學習模仿國外、以拿個洋人頒的獎為自豪時,外國設計師卻在靜靜發掘中國的傳統文化元素。中國文化博大精深,只是我們還沒有把最精華的東西挖掘出來,就拋在了一邊。”世博會更堅定了李漁追尋有中國文化傳統意境的設計方向。
深圳室內設計師琚賓參與了世博育樂灣體驗項目中的醫藥館外觀設計。這個體驗項目構造成了一個小型社會,有公安局、學校、醫院等,14位來自不同國家的設計師參與設計。琚賓采用了中國水墨形式。透明水晶管在建筑外表纏繞,黑、灰、透明的水流過三根管道時,會產生色彩的交換,形成富有生命力的動態外觀。
在與別國設計師一起合作時,琚賓對歐洲國家在建筑技術細節上的追求感到汗顏。他說:“中國有那么好的工人隊伍,卻只是停留在粗加工階段。沒有相關行業的技術創新支持,再好的設計都只能漂浮在空中。”
平面設計
工業設計
CG插畫
UI交互
室內設計
建筑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