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在設計方面,如建筑、平面設計、裝幀、字體、工業設計等方面都很出色,也誕生了一大批設計領域的大師。
細觀日本的設計可以發現他們的設計注重細節,人性化的方面考慮的很全面,有一種人文色彩在其中。日本是個開放包容進取的民族,至少設計界給我的印象如此。在吸收學習西方文化的同時,把本民族的精髓融合,西方同行多會用「禪」去形容他們的設計精神,優雅、簡潔、疏密把控等方面是我最為欣賞的。
細讀日本設計界的大師著作,能很清晰的覺察到他們的「反思」精神,如原研哉的「ReDesign」觀點,把每件產品已固化已形成的形態放到一邊,從最初的起點去重新審視它,才能找到新的切入點,但同時也強調設計不是「創造新產物」,在現有基礎之上重新定義改良往往比創造一件新事物還要難,因為當你面對牙刷時會想它「本該如此」或「全世界的牙刷都是如此」而放棄,當回歸本質時才能看到新的一面。
嚴謹細致負責,是大多數日本設計師給我的另一個深刻的印象。日本人無論什么職業細致敬業程度是各國人都認同的。作為設計師洞察細節是最基本的職業要求,在設計工作中針對不同的人群,不同的產品,不同的定位做細致全面的調研,有時一個小細節對于普通人來說不重要甚至察覺不到,但在關鍵時刻它的作用卻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UNIQLO 手提電腦包上拉鏈和正面兩處反光貼甚至不被人察覺,但當夜晚下班遇到車輛時能起到一定的提醒警示作用。內部有可放兩支筆的插袋---可放至少兩支筆,一個帶拉鏈的插袋(帶有一個透明窗的名片插袋)----可放細小或重要的物件,透明名片插袋專放名片也可清楚知道剩余數量,一個不帶拉鏈的大插袋可以放長形本子或其他物件,旁邊有放水杯的插袋附有彈性松緊帶,這樣的細致設計不再讓電腦包內部雜亂方便找到需要的東西。
依稀記得《知日》雜志有一篇關于日本對造物的文章,在日本人眼中,無論是你設計的,販售的,使用的物件都是有生命的,是值得敬仰和尊重的。如果你在雕刻一件木雕,僅把它當做一項工作去進行和當做一項造物使命去進行所用的心和力是截然不同的。當面對一件工具時雙方的關系是相互依賴相互合作的,只有善待工具你才能更安全更高效的去完成工作。這點以前的中國農民對耕牛、車夫對毛驢、戰士對槍支都會有此情節。《Objectified》中 Dieter Rams說,日本人對盆景的修剪很講究,他們講究疏密,如果太密了鳥兒沒法從中間飛過(不是原話)。
關于留白、疏密、韻律等這些,日本的裝幀設計很好的體現了這些,日本的書籍尤其是一些設計、藝術類書籍的排版、字體選擇、留白都會讓我對書本身加分。有種閱讀的沖動,在這個紙質讀物「衰落」的今天依然有如此精致用心的設計真是件幸事。
平面設計
工業設計
CG插畫
UI交互
室內設計
建筑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