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久前,一群在中國土生土長的家居產品設計師,帶著自己的原創設計作品赴法蘭克福參展,并受到了廣泛的關注。
表面上的風光掩藏不了設計背后的許多無奈。對于中國的設計師們來說,將自己的靈感和想法最終實現為產品是一個艱辛的過程,而最終要成為一個被廣泛接受的商品則更需要時日。無論是打樣還是銷售渠道,原創設計師還有相當長的路要走。
“尋找一個合適的工廠我用了兩年時間。”女設計師謝東有些無奈,而劉峰則更是覺得工廠是一個難以解決的大問題,“直到去年,我的產品才被生產出來,好的工廠太難找了。”
難以量產 作品找不到合適出口
同這兩位設計師一樣,如何和工廠對接是一個當前中國原創設計師面臨的普遍問題。“大的工廠要么有外銷的大單,品牌的工廠往往習慣了簡單的模式,我們根本沒有辦法找到一個肯靜下心來和我們一起鉆研的工廠。”劉峰說,“只是在經濟危機的影響下,讓一些工廠開始有精力來面對我們的設計,愿意做一些挑戰了。”面對這個狀況,劉峰曾和他熟悉的幾位設計師一起在東莞搞過一個展覽,將自己的作品展出在這個以制造聞名的城市。“結果,很多工廠的人看了之后,包括一些品牌的負責人都很有興趣,他們不知道中國還有這么好的設計。”劉峰說。
在劉峰看來,當一個設計作品只有一件或兩件成品,而不能批量生產的話,這一定不是設計作品,而是藝術品。因此要解決批量化的問題,工廠就是重中之重。自造社創辦人宋濤也表示,當前中國的加工工藝和設計成本過高影響了設計產品走向市場的過程。
王瑩瑩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她的設計找不到一個合適的出口,好不容易找到工廠還是因為有朋友的關系,將設計轉化為產品并實現量化生產顯得如此艱難。現實問題是,當一個設計作品無法量化時,成本就無法降下來,而當前“開模”的價格又過高,設計師們普遍面臨著尷尬的局面。“我們真的是把設計當成理想來完成。”劉峰說,“有的時候為了開模,會把所有的錢都集中起來投進去,而一旦模出現了問題,這對設計師是一個非常大的打擊。”或許,這就是設計師的靈感難以迅速轉化為產品的原因之一。
“許多品牌往往會拿來一個很流行的東西對我說,就按這個做一遍,如果我在這個過程中加入了自己的設計,肯定會被改得面目全非。企業依靠抄襲,靠著一些經典的設計就能賣得很好,何必還要投入錢去研發去做設計呢?”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設計師道出了其中的原委。
內外差距 成長的最大障礙
謝東說:“盡管原創設計這個市場開始有些起步,有些受眾開始喜歡并接受這些產品,但我們同國外的整體差距還是很明顯,這個差距應該是經濟、文化、思想上的差距。”在謝東看來,隨便去意大利的一個城市,進到任何一個店里,都會發現一些有設計的東西,西方國家經歷了幾百年的熏陶和進化,他們對待設計的觀念以及環境氛圍是非常好的,而這不是靠我們國家經濟的進步,幾年的發展就能趕上的,整體意識的提高還需要相當長的時日。
從這個角度看,這才是中國年輕設計師遇到的最大問題,才是根本原因。而這個問題的解決,或許需要幾代設計師的共同努力,以及整個全民的自身進步才能徹底改變,當受眾的意識改變之后,那些現有品牌的某些行徑才會徹底消失。

年輕設計師們從不同層面與視角努力探索家居審美與生活之道,打造出各具特色的家居設計品牌與豐富產品,這些設計融合了東西方文化。
[1] 2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