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社會有個眾所周知的“木桶理論”法則,一個木桶能裝多少水,并非取決于桶壁上最高的那根木板,而恰恰取決于最短的一根木板。木桶理論實質上想表明的是,要注意取他者之長,補自己之短。
而對于傳出的蘋果將斥資32億美元收購Beats的消息,這一法則似乎尤其適用。在筆者看來,這也是“完美控”喬布斯留下的精神遺產。
用戶對音樂訂閱模式不感冒?老喬錯了。
在分析前,先插入一個對蘋果做產品的一貫態度。在進軍一個新興領域之時,蘋果有兩大常規舉動值得注意:第一、自身的拖延(或者說是鉆研)。第二,便是——收購其它有實力的公司!
別嫌筆者嘮叨這么多,因為明白這一核心,將十分有助于理解蘋果欲收購Beats的舉動。
“人們想要擁有自己的音樂。但從目前來看,訂購模式失敗了……雖說永遠不要輕易放棄,但顧客似乎對此并不感興趣。”喬布斯曾于2007年接受采訪時如是說。但不能否認的是,幫主也有失算之時,顯然,顧客目前對訂購模式感興趣了。
數據顯示,2013年上半年,流媒體音樂服務播放的歌曲超過500億首,較2012年同期增長24%。與之相對應的的是另一組數據顯示的“衰落”跡象:2014年年初以來,iTunes的歌曲下載量,已經暴跌了15%。
Beats早在今年1月份便推出了自己的流媒體音樂服務Beats Music。所以,倘若蘋果與其聯手,大舉營銷Beats的訂購模式——或者再深入一些,將Beats整合進自己的網絡服務與實體產品中,那么蘋果相對滯后的流媒體模式無疑將邁進一大步。
曲線救硬件:Google壟斷視力,蘋果主打聽力
但稍微懂科技巨頭側重點的人便明白,谷歌和Facebook的終端是軟件和網絡服務,而蘋果的核心是硬件。所以反觀此次收購之舉,其更像是一場曲線救硬件的行動:當近年來硬件工業受困于摩爾定律后,蘋果期待通過強化內容、軟件及服務的力量來推動手機、Pad、Mac的市場占有額。
Beats耳機自身所帶有的時尚、炫酷元素或許也為蘋果下一步智能硬件提供了思路。按照前段時間曝出的新聞:美國專利商標局公布授權的一項蘋果專利申請描述的是一個生物識別耳機系統,可以感知各種人體指標,包括體溫、心率和排汗水平。
所以釋放的一個訊息便是——蘋果在除了iWatch之外深耕另一件可穿戴產品智能耳機。
Google Glass的重心一直耗費在眼睛上,有人因此擔心佩戴Glass的用戶或因將注意力放在顯示屏上而忽略了他人說的話;蘋果因此直接將重心轉移到了耳朵上,從聽力上切入占據可穿戴領域。
滯后了的縫縫補補
無論怎么看,蘋果此次傳出的吞并行為是一場科技圈的糊裱匠式作法。短期來看,其可以不斷能補齊蘋果目前存在的“短板”。
但顯然,這種縫縫補補有些蘋果保守作風過后的滯后性。
了解下各領域競爭者的動態“成就”吧:
Beats Music業內人士估計用戶數在20萬左右。而同類競爭者Spotify早在2013年3月用戶數就已經達到了2400萬,付費用戶超過600萬了。蘋果通過依賴Beats真的可以打開流媒體市場嗎?
盡管Google Glass一直被外界詬病無法量產,但顯然蘋果在iWatch上也如此甚至還是躺在娘胎中連工程機都未曾見到,既然這樣,那還何必再將不多精力放在其它可穿戴身上呢?
在iPhone的風頭在硬件圈出盡后,很顯然,同其它科技巨頭的“狼性”收購(如Google何Facebok)相比,蘋果的收購之舉無論是從時間點還是從斥資金額上看都有些保守、遲疑和溫柔,你可以認為比如iPhone的成功,未嘗不是一個讓別家先開拓市場、引導用戶逐步接受,同時觀察用戶反饋改進自身的設計,待市場成熟再雷霆出擊一舉大勝的陽謀;但你也不得不思考,一直倚靠保守的行動彌補“短板”,是否為時已晚,連肉湯也已被他人喝光呢?
平面設計
工業設計
CG插畫
UI交互
室內設計
建筑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