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繪畫與平面設計(以下簡稱設計)感觸最深的莫過于平面設計師了。設計師不但需要具備繪畫的基本造型技能與審美意識,更需要具備對形式美法則的特殊理解和艱深快捷的創造意念。出于職業的因素,對其間的異同性,不得不去思考與論及。一種人認為:只要有繪畫的造型功夫,設計便不成問題。而另一種人則認為:設計就是設計,有繪畫的造型功底不見得就會設計。持前一種觀點的人多為美術院校的師生,而持后一種觀點的人則為職業設計師。本文就此話題悟出的幾點看法逐一闡述,欲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1.現代繪畫是個性的表露
繪畫的意義在于創新,而創新只有通過個性化才能夠得以實現,重復的繪畫沒有生命力。如果我們回顧一下繪畫的發展歷史就會發現:無論任中國還是在西方,每一位杰出的大師都曾經創造過極端個性化的作品。每一位巨匠都具有自己獨特意義上的典型符號。畫家尤其是現代派畫家,他們在創作時完全可以不考慮其作品的社會性。在某種意義上,任何畫家其作品的生命力都在于極端個性化,通過作者對美的形式法則的特殊理解以達到創造新的形式美。可以這么說,任何一個偉人的畫家,在他的身后都會有自己獨特的美的符號存在。從這種意義上說,畫家不得不把自己個人主觀意志的潛能發揮出來,最大限度地表現自我。為此,梵高無疑具有著最典型的代表意義。梵高在他生前生活的極端艱辛的條件下所創造出的大量作品未曾被拍賣過,就是因為其作品太個性化太超前以致不能被當時的人們所理解。而設計師作為商品的美化師,他們的個性公很多場合下必須被泯滅,其作品的意義才能夠被實現。現代繪畫個性化的表露還體現在五花八門的創新觀念上。當今的世界走一個信息高度發達的世界,如何反映這一時代特征,是每一個前衛藝術家思考和創新的課題。在西方藝術形式復雜多樣的今天,繪畫似乎處于一種低迷的形態。藝術家們為了發現具有個性的獨創,往往采用一些不同種類藝術間的結合,或是運用藝術和科學的結合以實現自己的藝術目標。我們在展覽館里常常可以看到,一幅繪畫作品一部分是用超寫實繪畫的形式表現,而另一部分則是用活人的軀干與畫面組合讓你真假難以分辨,或是看到繪畫作品用電腦形式去播放以吸引觀眾的注意,這些所謂個性化的藝術品在現代派繪畫的展覽中屢見不鮮,這些藝術的生命力也在于它們獨特而富于個性化的形式上,藝術家們完全不必去考慮觀眾能否接受,而只要考慮自己的藝術如何新,如何具有個性就可以。對此,設計家是絕對做不到的。
2.依附性是現代設計在商品經濟中的本質反映
設計與繪畫最大的區別在于其對商品的依附性上。設計作為商品在為市場服務時必須具備價值與使用價值,要想贏得客戶的信任與滿意,最終實現設計的價值,它必須通過市場競爭的檢驗,設計最后的成功與否在于它能否達到美化產品最終實現促銷的日的。現實中幾乎每一位設計師在為客戶服務時,都盡量去迎合和滿足客戶對設計的需要。一方面設計師必須站在客戶的角度去猜測客戶的心理以使得自己的設計方案得以通過。另一方面,客戶可能對市場的把握了解遠勝過設計師,設計師不得不服從客戶對他的要求。在設計過程中設計師絞盡腦汁去思考去解釋自己的作品,也許自己認為很滿意,但最終的評判則要通過客戶對其設計能否認可。在這里有一種情形可以肯定:那就是被客戶選中的未必就是“好作品”,未通過的方案不一定就是“壞作品”。我們常常可以碰到這樣的情況,設計師為某一設計出了一組方案,對其中,二個方案很滿意,而客戶往往選中的卻是設計師自認為的“陪襯方案”,最終的裁決是客戶,設計師只有屈服于他們的“上帝”,這就是市場。設計對商品的依附性還體現代市場是設計的指揮棒,市場的強勁與疲軟將直接影響設計行業的起伏。一種情況:與市場處于經濟危機形態、商品大量積壓、消費者購買力下降時,商家對設計就不很關心。如1991年海灣戰爭爆發之初,歐洲主要工業化國家生產過剩,各廠家處于嚴重的經濟蕭條狀態,生產停滯不前。荷蘭的頓巴設計公司上門為一些廠家服務時得到的回答是:“經濟不景氣我們暫時不需要設計,現有的設計就足夠廣”另一種情況是:當市場某種產品在賣方市場產品供不應求時,廠家對設計根本不屑一項。可以這么說,在商品經濟不發達的社會狀況下上談論設計水中的提高根本不現實。我國的設計業所經歷的坎坷歷程足以說明這個基本觀點。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