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經過去3個多月了,可是幾位意大利設計大師在中國國際品牌.設計商年展上有關設計理念和創意的談話,卻總在心頭繚繞,因為它留下了太多的思考。
意大利設計以時尚見長,但時尚一詞在意大利并不等同于曇花一現。在意大利,一款風行也往往意味著價值恒久;意大利設計絕對是一種創新,但同時又是一種傳承,自信地走著一條價值路線。意大利設計師們無法接受以價格來標榜設計所創造的價值,他們固執地堅持設計所創造的是一種真正的價值,而價格不過僅僅是一種膚淺的形式因素。
時尚與經典、創新與傳承的融合,源自于大師們對設計背后人們的生活方式、人文脈絡的心領神會。在關于啟蒙運動的哲學對話中,很多人認為啟蒙運動實現了理性的回歸,人類從此進入了現代性階段;與此同時,啟蒙運動也讓人們失去了發呆的機會,失去了自文藝復興以來人類對于美好生活方式的向往,從文藝復興卸掉枷鎖開始,人類似乎又邁入了一個現代性的圈套。這種宏大的變遷反映到產品設計中,便形成了產品的商業價值與設計所要體現的生活方式之間的矛盾。當然,在意大利設計師們看來,設計所要體現的不是單純的商業價值,更主要的是要參與到生活方式的引導中去,通過設計去實現人們生活方式的回歸。
也許正是基于這樣的思維方式,意大利設計師們深感中國目前采取的基于海量生產的設計模式,將導致基于本土文化理解的設計風格錯位,難以產生有價值的設計。
很多人認為中國人并不缺乏創造力,但卻忘了這句話的前提。在歷史上很長一段時期,世界范圍內唯中國馬首是瞻,相較而言,那時的中國人的確并不缺乏創造力,而曾經一度的“道法自然”、諸子百家等開放思想,也廣泛地滲入于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好景隨后消失。隨著西方文藝復興、工業革命的興起以及中國儒家文化的官方化,中國人的創造力又相對被官僚化的商業模式嚴重壓抑了。實際上,一直到今天,中國的市場經濟中仍然摻雜了許多無形的權力因素,還沒有完全實現在規則平等基礎上的充分自由競爭,無論是宏觀的市場環境還是企業內的組織架構變革,仍然逃脫不了權力這只“看得見的手”的粗暴干預。中國文化與美好的生活方式之間總是在遙遙相望。
在大部分中國企業家的眼里,新品設計往往意味著投資上敗走麥城的風險;過往的產品既已為市場所接受,那么,只要在原有的基礎上加以改進即可。故而,國內企業往往習慣于模仿市場上的暢銷品,或是單純地改良原有產品的造型,而斷然不取全新的創新設計手法。
產品設計上的跟風策略直接導致了知識產權的侵犯,恰如剛剛完成的WTO對中國入世5年來的評價一樣,5年來中國在國際貿易方面的最大遺憾便是知識產權保護機制不健全;而改良主義同樣意味著企業永遠無法長大,產品(品牌)個性以及創造、冒險精神的缺失,無法從根本上解決民族和企業本身的創造力、可持續發展問題;從更為直接的營銷層面來說,缺乏企業個性傳達的產品,必然無法擁有有效的市場,相對于國際品牌,中國企業最大的缺憾莫過于套餐方案的缺失及產品設計集成性偏低。
對產品設計的相對短視,是因為在國內多數企業決策者眼里,設計本身并沒有被真正視為企業的經營資源。設計、營銷與企業發展之間遠沒有形成戰略上的整合。不僅如此,目前國內企業盛行事業部式的組織模式,強調以銷售為導向,這種模式無疑加劇了產品設計、品牌化戰略與銷售業績之間的對立。
意大利設計師們認為,要解決產品設計與行銷、品牌與市場之間的矛盾,就必須從組織模式入手,進行組織變革,從而增強產品設計自由度。但中國根本的問題還在于企業的戰略思維、產品制造價值觀方面。功夫在詩外。要解決表象上的二元對立,以及企業發展瓶頸問題,就理應從產品的精良設計與制造入手,實施精品營銷戰略。
如果說,產品設計風格看起來是那么的令人神往,卻又只是一個凄迷的遙遠夢想的話,那么,擺在當前的,就理應是努力實現產品設計與制造的精良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