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首先要聲明:入選本屆上海雙年展的一百多件展品都是優秀的,這里介紹幾件展品,只能說明選擇的尷尬,而不代表任何傾向。 每個觀眾在現場哪怕轉上一刻鐘,都會獲得更豐富、更真切的感受。我只能說的是,當中國唐代的建筑部件與用哈雷摩托車改裝的藝術品相會在一個特定的時段,設計的意味就變得更加復雜而豐滿。
《對話》
晏鈞是一位具有古風的新銳設計師。本次的參賽作品《對話》是用廢棄的暖氣管焊接出中國傳統家具的結構與樣式。藝術家認為將中式家具與暖氣管重疊,就有了鮮明的矛盾:古與今;木與鐵;軟與硬;貴族與百姓;自然與工業;方直與圓滑;溫潤與冰冷;榫卯與管件;沖突與情節也就應運而生。以暖氣為骨、中式紅木家具的形制為相貌,貫通的管件間流淌的,又是渾成自然的道禪氣質。通過《對話》,藝術家希望能夠在象征工業效率的浮躁載體上?表達出考究細節的沉靜情緒,在嘈雜的社會中尋找傳統精神的回歸。
《China Road——云梯》
來自瓷都景德鎮的陶藝家李立宏憑借陶瓷來表現當代社會的現狀及其理解,從中力爭表現全球化境遇中民族文化性和當代語境下的傳統文化趨勢。在《China Road——云梯》中,青花瓷片貼在上海美術館一樓到四樓的樓梯踏步側面,預計會有超過一百萬名的觀眾拾級而上,使人仿佛集體青云直上。他在此作有意用“China”的雙重意味來激活雙重的生命感,不但希望中國人民青云直上,更是對中國傳統文化青云直上的期盼——雖然有點世俗,卻撓到了中國人的癢處。
《懸絲》
1967年生于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馬修巴尼是當今世界最著名的藝術家之一。他以藝術實驗的方式,在表演、攝影、錄像、裝置、電影等方面展現了自己對藝術創造的無限潛力的興趣與探索。
這一次,他將《懸絲》帶到了上海。馬修巴尼把身體作為一種抽象的運動結構的象征,試圖通過自我約束機制把個人包圍起來,嘗試人的意志力在物理性的制約下,身體能力從無差異狀態到有差異狀態的變化與發展。在《懸絲》作品系列中,馬修巴尼將心理分析、生物作用和神話闡釋相結合,創造了一個多義的主題結構。看他的作品,可以清晰地發現其中貫穿的是一個雕塑性非常強的藝術設計,其強烈的視覺美感和超現實的魅力,給予觀眾立體化的體驗。
馬修巴尼將所有的藝術形式融合在一個作品中的試驗,將藝術的極致推到了一個制高點。
《大頭孩子》
奈良美智是日本著名的當代藝術家,筆下的標志性形象是大頭小孩、潔白馴良的狗以及身著綿羊裝的兒童,非常可愛。他一直保持以情感描述為第一,在繪畫中混合了幻想和現實,并以整體的造型和艱澀的敘述方式,以及隨意性的繪畫和濃重的色彩,形成自己強有力的圖像特征。奈良美智還經常將孤獨安靜的孩子放置在似乎燈光微弱的空曠空間里,從而形成其作品的特有情境。奈良美智的繪畫所傳遞的觀念,完全是他獨特的意識;在他的繪畫中,可以感覺到流行文化的因素,并發現這種因素長久影響著人們下意識的愿望。
《哈克龍》
中國藝術家史金淞的雕塑裝置作品《哈克龍HALONG-KELLONG》是從一個中國農民的角度來對現代化生活方式的想象和自我設計,這是一件解剖寫實主義作品——是以設計、制造、參與、行動的過程來呈現一個當代中國的縮影。
《哈克龍HALONG-KELLONG》由三件手扶拖拉機套版哈雷摩托車的形式組成作品主體,而每一作品由拖拉機和集裝箱式的KTV包房構成了一個娛樂空間,包括了流行的卡拉OK、西式自助餐具及看大片等設備。藝術家把這些材料嫁接成一個四不象的全新物種(像中國龍衍生的特征)。用不銹鋼和電鍍金屬等材料制作的作品,酷而時尚又有未來感的外形,比哈雷摩托車更大和更怪異,其農用柴油機的馬力雖大但速度不一定很快,因其安全系數不太確定,還有待調試。
手扶拖拉機是中國農村最常見的農具,廉價、靈活、馬力大、功能多,幾乎可干一切農活,曾是中國農業現代化的象征。
《未來屋》
上世紀60年代新興的太空熱潮曾席卷了全世界對于未來生活的想象,其中的經典代表作為芬蘭建筑師米卡·坦尼拉在1968年首度公開的“未來屋”,一種便利的行動休閑度假屋的發明。其歷史性的背景、發展、功能與想象在本紀錄片中從當初1973至1986年的巔峰期再次拉回到我們的現實當中,觀者可以穿梭時空軸線解讀歷史性的未來幻境,也同時關照我們當前面臨全球化浪潮之時,所熱切建構人類未來的想象與力量,并審視我們這個時代所包容的意義以及那些尚未被察覺到的泡沫假象。
《四季》
中國臺灣畫家幾米的作品充滿了傷感、憂郁的小資情調,他的作品進入雙年展,體現了策展人的寬容。這一次他以劇場形式建構了10組場景加上10組人物,交織出大都會中的各種可能性交疊。
城市都會場景中的許多角落,儲藏著大家的共同記憶,每個人在相同的地方上演著自己的故事。作品設計成三個軸線,劇場式的框里人物與景物凝聚成細膩的圖畫,借助串連的展示,將10至12幅畫面連接成一段故事,十字交叉地和另外的許多故事重疊。多層時間的軸線與空間的軸線交互結構成一個小世界,呈現生活中的或然率的聚合現象。
《你的空間是我的空間,我的空間亦是你的空間》
秦玉芬和朱金石的作品《你的空間是我的空間,我的空間亦是你的空間》是裝置、行動、錄像、攝影、繪畫的綜合體。50平方米的巨大畫布像地毯一樣平置于戶外的臺架上。一條3米長,80厘米寬,30厘米深的鋼槽內裝滿了油畫顏料,油畫顏料表面寫有與展覽主題相關的文字,該油畫顏料槽是通往畫布的唯一通道,觀眾被邀請穿上準備好的雨靴穿過這一通道,油畫顏料及其上的文字將被觀眾踐踏、破壞、移動和滯留在50平方米畫布中,導致了“畫面”意義的不斷改變。錄像和攝影每天記錄著觀眾的不同行動和與其相應的不同畫面。畫布臺架上設置了電子音響,它把觀眾腳踩油色聲與蘇州評彈用電腦制作合成后播放,與現場觀眾腳踩油色聲交織、重疊、混合在一起。
這是一個由藝術家設計的跨媒介的互動作品,由觀眾而非藝術家完成了一幅置于地上的“顏料裝置”。藝術家規定,展覽結束日即是現場“顏料裝置”作品的完成之日。藝術家將觀眾在現場完成的“顏料裝置”掛在墻上,墻面改變了“顏料裝置”的語境,“顏料裝置”被強制變成了“繪畫”——具有裝置、行動、錄像、攝影、聲響意義,生成了獨特的“觀念繪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