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6-10《美術觀察》總第133期美術家/品評欄目
作為現代科技文明象征的電子計算機,從它誕生之日起就不斷地進化和升級,并以其銳不可擋之勢沖擊著人類對現代文明的詮釋。不但我們這些門外漢跟不上它變化的步伐,就連專業人士也慨嘆技術發展的日新月異。科技發展的走向,似乎任何人都難以預測。電影《駭客帝國》就展示了一幅人類被虛擬世界所掌控、被自己所創造的文明所顛覆的可怕場景。
在博物館里,當我們仰視恐龍化石的壯觀并悲嘆它們的命運時,感覺時空離我們是那么的遙遠,而當突然面對顧群業的《化石》這件作品,看到代表現代科技的微型機算計主板被鑲嵌在巖石之中,也變成了“化石”,我不禁從心底里生出另外一種感慨:原來歷史并不遙遠,滄海桑田,海枯石爛,時間之矢在宇宙間飛逝,我們所經歷和掌控的一切都將成為歷史文明的遺跡。這是對人類沉溺于現代文明的當頭棒喝,它昭示了一切所謂“現代”的東西終將成為“過去”。現代科技乃至我們自身,終究化為歷史的“化石”。正如蘇軾在《赤壁賦》中的慨嘆:“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我們常用昨天、今天、明天來歸宿時間的序列,有一位歷史學家卻說:“一切歷史都是現代史”,真正可以把握的只有今天。我們既無需為昨天的輝煌而驕傲,也不要為昨天的失誤而沮喪,因為今天是昨天的延續與發展;我們既不要盲目幻想明天的輝煌,也不要無端地懼怕明天的災難,因為明天是我們今天創造的結果。
每個時代都有其特有的藝術形態和樣式,都會有一批應運而生的藝術家。他們以敏捷的才思和高超的藝術手法將當代精神鐫刻在作品中。當今社會,科技革命席卷著世界的每一個角落,資訊傳媒與網絡手段鋪天蓋地。當代藝術無論理念還是圖式創造,快速更替著人類的價值觀念和審美理想,并由此對社會生活、政治經濟產生新一輪的影響。顧群業的《化石》,在價值觀念和審美取向上,被深深地打上現代工業文明和信息網絡文化的烙印,它在觀念的闡釋與材料的運用上,同所有藝術作品一樣,經由富有創意的技術手段,將觀念與材料物化為視覺樣式,并敘說著其深刻的精神與內涵。技術的藝術錘煉和藝術的技術創新在當下和未來都將是一個令人關注的話題。
每一種藝術思潮都有自己的生命歷程,經由藝術精英們努力探索和創造并逐步完善起來的藝術形式及其經典意義,盡管在當代和未來仍然擁有不容忽視的價值和繼續發展的空間,但終將成為過去。對藝術創作者來講,僵化地模仿前人無疑于自戕。人們已經清醒地認識到,創新才是藝術發展的動力。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十年,無論什么“新思潮”、“新藝術”,都將很快走進博物館,并成為藝術史上的“化石”。
(唐家路,山東工藝美術學院研究生處處長、教授、藝術學博士)
[1] 2 3 4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