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9年3月17日,深圳市公共藝術中心舉行掛牌儀式
3月17日,“深圳雕塑院”正式更名為“深圳市公共藝術中心”,掛牌儀式上演了該中心第一次城市公共藝術活動。作為深圳建設“設計之都”的一項重要舉措,市公共藝術中心今后將承擔公共空間藝術的研究、策劃、推廣、創作等工作并承擔政府委托的其他事項。
不同于一般以發言為主的掛牌儀式,昨日現場是一次關于城市公共藝術話題的沙龍,來自市政府有關部門,文化機構,規劃、建筑、設計、藝術以及公眾代表共一百多人相互交流,共同探討如何發揮公共藝術的力量來更好地建設一個全球“設計之都”,而會場中心擺放的“建言樹”最引人注目,上面掛著主辦單位先前向社會公開征集的幾百封對公共藝術的“建言”。

作為新機構的前身,深圳雕塑院在城市雕塑的規劃和創作中曾經創造了驕人的成績,《孺子牛》、《鄧小平》、《深圳人的一天》等作品成功塑造了深圳積極創新、勇于開拓的城市形象,已成為中國城市雕塑中的標志性作品。近年來,隨著深圳市公共文化服務的意識和市民文化權利的觀念不斷深化,尤其是深圳榮膺“設計之都”美譽之后,深圳雕塑院在城市公共藝術的研究與創作思路也在創新、拓展。公共藝術中心負責人、深圳雕塑院院長孫振華告訴記者,不同于傳統藝術,公共藝術是貼近百姓、服務百姓的藝術形式,強調從創意到策劃的過程,而這兩點恰好與“設計”不謀而合。在深圳處于從速度轉向效益,從制造走向創意的重要轉型階段,向社會公眾推出“公共藝術”的概念,有利于“設計之都”的建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