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芬美術館

萬科體驗中心
 深圳市規劃局辦公樓
在“設計之都”的平臺上暢想
如何進一步認識“設計之都”的內涵?如何應對“設計之都”給深圳建筑師和城市規劃師帶來的機遇和挑戰?以及如何進一步促進深圳建筑創作的繁榮和設計水平的提高?市規劃局邀請了來自深圳建筑設計、城市及景觀設計行業的代表人物,香港建筑界的知名學者,以及建筑文化評論專家,試圖找出以上問題的答案。
深圳本土設計質量向國際水準看齊
“深圳獲得‘設計之都’的殊榮后,怎樣才能在量的基礎上,把深圳本土的設計質量向國際水準看齊,是建筑設計行業面臨的最大挑戰。”深圳市都市實踐設計有限公司設計總監劉曉都認為,可以主要抓怎么去激勵本土設計的提高,為設計人才創造更多有利的條件。
深圳市建筑設計研究總院院長、深圳市勘察設計行業協會會長孟建民認為,不能狹義地光從城市規劃、建筑設計來看問題,還要站在全局的高度,要有全局觀、系統觀。“不是簡單的做出幾個作品、搞幾個活動就為設計之都添磚加瓦了。所謂系統的東西,必須要全方位。孟建民最后總結說,深圳獲得“設計之都”稱號以后,僅僅是一個開始,而要得到全國和世界行業內的公認,還得經過10年、20年甚至更長時間。
建筑設計要在學習中孕育新價值觀
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深圳分院副院長朱榮遠則對深圳的思想開放度和活躍度給予了高度評價。“中國最著名的中青年建筑師,幾乎100%都在深圳‘磨過刀’,這也反映出深圳是一個具有實踐、開放和充滿機會的城市。在城市規劃方面,深圳有一個非常精彩的東西,就是不斷地修正自己的設計價值取向,這一點是內地城市和其他地方沒有的。”
深圳市北林苑景觀及建筑規劃設計院院長何昉認為,代表東方流派的中國之所以能產生古代的蘇州園林,并以一個城市來代表中國,主要具備三個條件:一個是江南水鄉最富有的物質條件,第二是人才聚集,第三是比較優秀的地理條件,水鄉景觀給古代大師充分的靈感。“中國人均GDP深圳第一,所以深圳的今天正好是蘇州的昨天,是創造新景觀、新園林最優秀的土壤。深圳能否在中國乃至世界走到前列,像蘇州園林在中國園林景觀歷史中的地位,乃至在世界中的地位,我覺得深圳的時候到了。”
設計要進入公眾主流文化
作為“海歸派”,香港中文大學、廣州原創工作室主持建筑師劉珩主要從香港、歐洲的視角,談了青年設計師的機會問題。“國際上很多大的城市,包括英國、荷蘭、法國都有整體建筑教育基礎作為城市建設設計的后盾,方方面面形成一個整體設計機制,提供給青年設計師的機會也比較多。”
另一位“海歸派”、局內設計事務所主持建筑師張之楊建議,除了設計師,建設“設計之都”還需要批評家,需要思想,設計需要擁有靈魂。另外,也要重視設計對公眾生活的影響,就是設計怎么樣進入公眾的主流文化。
打造設計之都任重道遠
《深圳商報》文化新聞部副主任金敏華重點回顧了深圳申請“設計之都”過程中細節,并指出設計人才的重要作用。“日本名古屋也是‘設計之都’,它1989年就提出建設設計之都,比我們早15年,深圳2004年才開始提出,名古屋到現在已經走了差不多20年,設計人才還是不夠,所以深圳走向‘設計之都’任重道遠。”
在研討會的最后,深圳市規劃局局長王芃總結說,深圳是一個很有活力的城市,深圳的建筑、城市設計、城市規劃、平面設計、工業設計、創意產業都有著不同活躍程度的發展,每一塊對于“設計之都”都有著不同的意義。全球金融危機影響下,深圳面臨轉型,深港共同發展將是未來必然的趨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