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效果圖
 效果圖
 效果圖

中國的消費市場在三十年的改革開放歷程中,已經完成從數量—質量—多元化的轉變。中國,從產業鏈的初級階段,正在尋求“中國制造”向“中國設計”的轉型。 近年來,包括聯想、海爾等在內的知名中國企業正在力圖用產品設計來改變自己形象。而中國設計零散無規模、產業無集權、原創無基地等現象與中國設計產業的蓬勃發展卻是矛盾凸顯,設計產業亟待尋求一條適合自身發展的跑道。楊浦區最新兩圈四區知識經濟圈規劃,顯示出政府對上海設計產業的重視及決心,由此而批準的一批產業集群如上海國際設計中心等也應運而生,為設計制定原創基地同時,更是整合設計資源,形成真正的上海設計“中心”。 從“上海制造”到“上海設計” 中國長期以來以低廉的能源及初加工品出口,經加工成半成品、成品后又以高倍的價格賣回中國,中國在產品產業鏈里一直處于中下游水平,必須從根本上加大研發設計力度。戰后的日本明確發展消費品經濟,從應用技術和設計兩方面入手,在短短20年內達到世界水平,到1980年,日本設計的汽車、電器、平面已經風行全球,正是日本政府與企業的合作、國民對設計的認識、教育界的重視和國際交流的刺激,才促使日本今天的成功。 上海也是看到設計能為上海產業模式帶來的蓬勃生機,而加大了設計產業在支撐體系中的力度。近些年設計產業如雨后春筍般涌出,卻一直缺乏主流引導,無法形成一股合力,上海從重復加工制造產業向設計轉型的道路仍然漫長。 上海國際設計中心為“上海設計”定制 硅谷,這個世界聞名的電子工業基地,融科學、技術、生產為一體,現生物、空間、海洋、通訊、能源材料等新興技術的研究機構也紛紛出現,該地區成為美國高新技術的搖籃。硅谷最初的形成只是政府為了留住斯坦福內一地區的留學生而慢慢形成的一個科技聚集區,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力資源是這里最重要的財富。上海也正是看到百年同濟的教育人力資源以及設計領先優勢,由楊浦區規劃打造了“二圈四區”環同濟設計產業基地。該規劃將打造一條“政府—高校—產業”的協同推動區域創新性產業集群的發展模式,實現知識、人才、產業與城市空間的互相促進發展。 上海國際設計中心是該設計核心圈產業園規劃項目之一,以辦公樓形式做為楊浦環同濟知識經濟圈產業基地之標志建筑。為加大對設計類新興產業扶持力度,政府對進駐該產業基地的設計類企業給與政策及服務的支持,幫助企業低成本創業。并且政府做好行業導向,限制80%以上辦公場所優先租售給設計類企業。在這里,依托同濟大學園區平臺資源,享有多個國家重點實驗室、圖書館及同濟大學軟件以及已初步形成的1000余家研發設計及相關企業等資源優勢,將形成濃厚的科技創新氛圍。未來這些企業能充分交換資源,簡化設計產業鏈以降低操作運營費用,從而提高企業效益及競爭優勢。 上海國際設計中心的建設,不僅為上海原創設計搭建好實體平臺,同時作為未來設計企業集聚地,亦是設計精神交流平臺搭建先驅,是上海進入新設計時代的一個跨越性標志。依托于該設計產業基地而即將舉辦的09年上海設計產業發展論壇會議,將為“上海設計”吹響號角,具有引領行業規范和加大業內交流的積極作用。 相關資訊 2009上海設計產業發展論壇會議即將召開 據悉,“2009上海設計產業發展論壇”將于2009年9月13日在上海舉辦,會議主要議題為中國設計的研討與互動及對楊浦區設計產業發展三年行動內容等系列討論。上海完全有條件成為區域、全國甚至全球的“設計中心”。上海建筑設計產業如何捕捉機遇實現飛躍,變“中國制造”為“中國設計”,正成為上海設計界面臨的一項歷史性任務。要完成這一任務,企業界、學術界以及相關政府機構應該群策群力。此次論壇將有建設部門領導、國內外設計企業負責人、專家、企業家等參與并帶來最新的信息和理念,是一場值得關注的盛會。 名詞解釋:環同濟設計產業基地 是在同濟大學周邊形成的以城市規劃、建筑設計、創意設計、汽車設計、環保工程、新能源新材料及其上下游產業為主的產業集聚地。該基地以同濟大學周邊為核心圈,以曲陽路、邯鄲路、黃興路、周家嘴路、大連路圍合而成的擴展圈,以及江灣城輻射區、黃興公園輻射區、濱江輻射區、森林公園輻射區四個輻射區而形成的“二圈四區”,是目前國家唯一的由科技部門授牌的現代服務業產業基地。
|